我市建设海绵型绿地首个试点示范项目 机场路都督山节点海绵化改造项目主体工程完工

网益民 3984

  我市建设海绵型绿地首个试点示范项目

  机场路都督山节点海绵化改造项目主体工程完工

 

  ▲机场路都督山节点海绵化改造项目绿地内引入自然花境理念营建的雨水花园既发挥海绵绿地功能又与节点环境融合。 李腾钊 摄

  本报讯(记者徐莹波 实习生秦艺珈)记者从市林业和园林局获悉,机场路都督山节点海绵化改造项目主体工程日前基本建成完工。该项目也是我市建设海绵型绿地的首个试点示范项目。

  9月30日,记者在项目现场看到, 这里满目翠绿,一片生机勃勃。与普通绿地不同的是,这里的绿地中间隔铺设有大片鹅卵石,并建设有植草沟,用于雨水“截留导流、滞蓄下渗”等;绿地内的树木栽植别具一格,以往为了方便贮水而高于地面的树围在这里则是低于地面0.1至0.2米的“海绵”式树坑……“海绵”化理念体现在该项目的每个细节。

  都督山位于机场路,处在临桂区与老城区交界处。由于山高40多米,且是石山,“滞水”能力弱,山体植被在不降雨时难以浇洒导致枯萎严重。同时,由于机场路(老城区往临桂区方向)一侧的雨水口“排水”不畅,暴雨时有积水及严重溅水现象,道路上行车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市林园局相关人士认为,现代都市在暴雨后,由于绿地的“海绵”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导致雨水径流快,流到城市道路;同时,城市道路大多是沥青、混凝土的“不透水面”,导致雨水无法下渗,从而引发路面积水。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过去,我市在建设园林绿地时,注重景观效果,对‘海绵’理念的理解和运用不足。实际上,城市绿地就是非常有效的‘海绵体’,通过践行‘海绵’理念改造绿地可更好地发挥其功能。”该人士说,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该项目是我市建设海绵型绿地的首个试点示范项目,旨在结合现场实际进行海绵化改造,对生态绿地、山体及路面雨水进行截留导流、滞蓄下渗和净化回用,打造兼具生态功能和观赏性的节点。项目汇水面积约6.7公顷,于今年6月开工,由市林园局负责组织实施。

  据悉,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转输型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回用、雨水湿塘、部分雨水篦子和雨水管道改造、植被缓冲带等。其中,转输型植草沟环绕都督山山体建设,下凹0.15米。暴雨时,雨水可被植草沟旁的植物截留,然后通过植草沟汇集和转输至雨水湿塘主塘进行调蓄和回用。

  同时,在生态绿地地势较低的区域增设3处雨水花园,主要种植耐水淹又耐旱的本土植物,如水生美人蕉、再力花、翠芦莉等,并铺撒有小粒的鹅卵石覆盖表面,雨水充足时可成为浅水体景观,干旱时可形成类似“枯山水”的园林景观。雨水花园设计最大水深为0.15米,通过转输型植草沟与雨水湿塘相连通,超过雨水花园蓄渗能力的雨水径流通过转输型植草沟溢流进入雨水湿塘主塘。雨水花园内还设置有多个引水排气装置,既增强雨水蓄存下渗的功能,又贯通了土壤与大气的水热气交换通道,起到改善土壤海绵体和激发植物活力的作用。这是我市首次在城市绿地建设雨水花园。

  两个雨水湿塘由都督山东西两侧的自然凹地改造而来,植草沟引流的山体雨水、绿地雨水及机场路改造雨水口收集的车行道雨水进入雨水湿塘中进行储存、调节、净化和回用。另外,还建有雨水回用浇洒系统,将雨水湿塘积蓄的雨水通过湿塘沉淀和水生植物净化后,用于不降雨时都督山山体植被的浇洒。

  “经测算,本项目投入使用后,海绵设施总调蓄雨量可达4688.4立方米,改造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94%,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可达71%。”该人士介绍,项目通过构建“截留导流、滞蓄下渗、净化回用”多功能结合的海绵生态体系,使改造后的都督山节点提升了区域蓄水、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可减缓地面径流雨水进入市政雨水管道时间,以减缓下游雨水管道的排水防涝压力;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提升周边自然水体的水环境品质;提高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提升景观植被土壤的雨水滞蓄利用能力,通过雨水回用浇洒减少花木浇洒维护用水;有效解决机场路暴雨季节因积水带来的行车安全隐患问题,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