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讯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始以来,一项名为“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工作制度逐渐火了起来。11月30日的《浙江日报》,就报道了缙云县运用“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化解难题的具体做法。
包括浙江在内,全国很多地方都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开展好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
什么是“四下基层”?对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它为什么如此重要?不久前,中组部党建研究所调研组赴福建宁德开展专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从这份调研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四下基层”的方方面面。
一
为什么去宁德调研?因为这是“四下基层”提出的地方。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来到这个“老少边岛穷”的东南沿海欠发达地区,习近平同志以深入调研起步,以脚步丈量闽东的山容海纳,提倡并践行“四下基层”——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刚到宁德工作一个月时间,习近平同志就跑了宁德地区的9个县区、13个乡镇、18个村、12家工厂电站和学校。
连那些一般人很少去的偏远山村,他都去调研走访。有的地方车子进不去,他就走路,走也要走进去了解群众的真实生活状况。他说,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真实的东西。
调研报告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同志顶着炎炎烈日,徒步到不通公路的特困乡宁德寿宁县下党乡现场办公,办公地点在廊桥边的土坯房里,午休吃饭则安排在廊桥上。
下党乡党委原副书记刘明华告诉调研组,一行人“走羊肠小道、过独木桥、攀峭壁岩石,我们拿着柴刀将挡在路面的荆棘、苇秆劈除,来回步行5个多小时,许多干部脚底脚趾都磨出了血泡”。
根据当地干部的回忆,在一次次下基层过程中,习近平同志不知道“掀了多少锅盖、掀了多少桌盖、掀了多少铺盖”。
从群众角度想问题,从群众难处想办法,这是诞生“四下基层”最直接、最发自内心的一个原因。为民着想、为民考虑,“予群众方便”。正如当年习近平同志所说:与其群众跋山涉水,不如我们干部直接下访,几个干部下去,总比那么多群众上来要强一些。
1988年12月20日,宁德地区领导第一个下访接待日在霞浦县委党校举行。霞浦县委党校教师范秀娜向调研组介绍,当天习近平同志带领地县干部受理各种问题 86 件,其中 12 件当场答复解决,其余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在一个月内必须处理完毕。
从这些故事中,可以体会到“四下基层”历久弥新的原因——它蕴含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情系于民的质朴情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彰显出巨大实践伟力。
- 1
- 2
- 3
- 下一页
-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