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也是欧洲最大经济体,被誉为“欧洲经济火车头”。
在德国重要工业城市杜塞尔多夫,浙商们深耕实业,在“德国标准”里站稳脚跟,重新定义“浙江制造”的延展性与生命力。
今天的《筑梦丝路》,跟随记者一起走进德国工业大动脉——杜塞尔多夫。
杜塞尔多夫,位于莱茵河畔,北邻鲁尔工业区,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让它成为浙江企业在德兴业的首选之一。
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啸驰,位于杜塞尔多夫以西20公里处。
记者 顾宁馨:啸驰,是德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机电品牌。如今,这座占地9000多平的工厂,冠上了浙江企业“卧龙”的名字。每天在这个厂区里面,兼容着中德两种血液的机电产品,通过杜塞尔多夫这条德国工业的大动脉,运往整个欧洲乃至全球。
虽然2012年就顺利并购了啸驰,但卧龙的全球化之路走得并不顺畅。明确了在中国制造、到德国组装的分工之后,两边工厂磨合了整整三年。
卧龙德国啸驰工厂总经理 孙鹏:我们中国的标准跟德国的标准不一样,我们中国用的绝缘材料跟欧洲用的绝缘材料不一样,我们面临着文化的障碍,设计理念、技术理解的障碍。
为了一个电机绕组,啸驰工厂质量部主管托马斯先后往中国跑了五趟,死抠生产工艺。
卧龙德国啸驰工厂质量部主管 托马斯·朗根:我们可能30年50年来一直是这么做的,中国的员工就会说,为什么要按照50年前的做法,我们依赖工人的能力,他们更依靠先进的设备。
此后,中德技术人员更频繁地往来,驻厂交流、细化标准、升级设备,慢慢培养出了默契。如今,啸驰工厂50%的电机配件都是中国制造,卧龙也凭借中德混血的基因跻身防爆电机领域全球第一,为卡塔尔石油公司、壳牌石油公司等全球顶尖石油化工企业提供定制产品。
卧龙德国啸驰工厂项目部主管 穆罕默德·阿德亚尼:中国产品的质量在过去一段时间不断提升,他们也对我们所供应的防爆电机非常信任。
卧龙德国啸驰工厂总经理 孙鹏:中国制造给我们的生产成本有一个降低,在“一带一路”的过程当中,物流的打通,让我们的物料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也提升了我们工厂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往东40公里,我们来到浙江永强的欧洲分公司。与卧龙一样,早在2008年永强就瞄准欧洲市场,创立户外家具自有品牌,但在当时,挑剔的欧洲客户并不买单。
浙江永强集团欧洲分公司行政副总经理 梁萌:欧洲客户是全球上我自己个人的理解是最挑剔的客户。2010年的时候就曾经尝试过现在国内很流行的那种所谓的多巴胺配色,但是真的实打实到(欧洲)客户下单的时候,其实他锁定的永远是他最喜欢的黑色和灰色两种颜色,三年时间所有的投入研发产出比几乎为零。
交了近千万学费以后,永强决定采取本土化策略,收购德国品牌、聘请欧洲设计师团队,通过中高低端三条产品线各个击破欧洲市场。而位于浙江台州的制造基地也在一次次技术升级中通过了严苛的欧盟标准,稳住了生产大后方。如今永强在欧洲最大的户外家具用品展牢牢占据C位,也是整个欧洲市场户外家具及遮阳产品最大的供货商。
浙江永强集团欧洲分公司行政副总经理 梁萌:欧洲它对设计以及细节的需求是近乎于完美的,我们浙江当地的生产及产业链是能达到一个100%完全匹配的配合度的。
不仅产品制造要达到标准,在德国,对于产品的各个流通环节也有着超高的要求。在莱茵河旁三公里,有一个15000平米的海外仓,从浙江漂洋过海的永强遮阳伞就存放在这里。老板是一对来自浙江的夫妻,专门为中国出口德国的商品做仓储服务。五年来,仓库承接的货物不停更迭,仓库也在不断升级。
德国L.H.Z. GmbH公司总经理 付伟军:从德国消防这个标准来说,如果说一个仓库是1500平方以上的话,就需要喷淋,我们这里是总共加起来就有5层喷淋了,顶上加上在货架上的4层。
虽然从成立之初仓库就按照德国标准甚至高于德国标准搭建,但在软件上还是吃过不少亏。
德国L.H.Z. GmbH公司CEO 陈梅梅:那时候的话我们的系统不完善,就造成了大量的退货跟错误,这造成了挺大的损失。从那个时候我先生就立下来,他说我必须要数字化经营。
丈夫付伟军购买了一套数据管理系统,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发现功能不够用,于是他自己升级开发了退货系统,对退货件状态研判后进行二次利用。
德国L.H.Z. GmbH公司总经理 付伟军:我们再进行拆分,再通过(互相组合)补发,把货物进行变废为宝去处理,我有时候经常开玩笑说,最起码一年能给客户能省下一辆保时捷。
如今,夫妻俩的海外仓日单量超过6000单,业务覆盖整个欧洲。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像他们一样在德兴业的浙商,已成为推动浙江“地瓜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来自省商务厅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经备案(核准)的浙江在德累计投资企业超400家,对外直接投资备案额超70亿美元。
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馆总领事 杜春国:目前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在很多方面有这种协同性,也有互补性,包括我们浙江在一些汽车的零配件,包括一些电气设备等等,我们生产的优势也是很明显,完全是可以实现更好的协同发展。
记者手记
名冠天下的“德国制造”百年前也曾有过价廉质劣的时期,而浙商们的发展史中也几乎都有触底反弹的经历。两者的基因里都带着同一种匠气:不气馁、不满足。从追赶“德国标准”,到胜任“德国标准”,“浙江制造”正以强大的啮合力,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齿轮组,斗榫相戚、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