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这个人很奇怪,放着好好﹙在那汉末乱世,也许并不好﹚的县令不当,跟曹操跑了,说: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典型的文人命,不能自己登高一呼,而号令天下,成为英雄,而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及至曹操杀吕伯奢全家及吕伯奢且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名言后,陈宫犯了心思,弃曹而去。后来曹操起兵为父报仇,于路杀尽城中百姓,陈宫又出现了,以文人的仁慈来劝曹操,曹操如何肯听,陈宫就曰:吾无面目见陶谦也。要说,劝与不劝是他的事,至于听与不听是曹操的事,要是一说就能解兵戈之事,那这世界上的事也就太简单了。就这陈宫放不下面子了,又投向别人去了。一投别人就献上一计,要夺曹操的老巢,连曹操都大惊,“使吾无家可归矣”。曹操回军,陈宫计计能致他于死地,可吕布就是不听,听了一计,差点要了曹操的命。久事吕布,宫便叹曰:忠言不入,吾辈必受殃矣。及至被俘,与曹操有一段精彩的对话,令后人无限伤感。
我不知道春秋战国的文人怎样纵横天下,以一言而动国家,舌辩之士可以当百万雄兵,诸葛亮似乎也可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陈宫就差一截了,他与诸葛亮可能都不能事操,所以我搜索了一下互联网,许多人认为他是性格使然的悲剧。退一步说,他投降曹操会怎么样?可有人说,他就不会投降曹操,所以不会有下面的假设。吕布的两员大将,操问高顺“汝有何言?”顺不答,操怒命斩之;操一言不合,拔剑在手,亲来杀张辽,后曰:我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辽感其意,遂降。
自古文人相轻,大部分文人自命清高,看不惯阴谋诡计,华歆已被清除文人序列,说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不是没有道理的,作为陈宫与操的所作所为格格不入,在最后二人的对话就可见一斑,操还不大度,如果放了陈宫,会怎么样?或者说,陈宫不投操,也不被杀,他的后半生会怎么样?不好猜测。张辽是个武将,跟着谁,都是卖命,博得封个万户候。这与现在的文职和军人如出一辙,军人不问政治是国家大幸。
另一个文人许攸就更奇怪了,叛袁助曹,攻入冀州,以鞭指城门而呼操曰“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操大笑。但众将闻言,俱怀不平。继之,一日,许褚走马入东门,攸唤褚曰“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褚怒曰:“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骂曰:“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这许攸真是奇怪,功劳是谁的,都是领导的,自己居功,私下里说说罢了,还明目张胆的居功,不把别人放在眼里,领导可以笑笑,别人就不一定了,在下级面前可以,平级可就说不来了,这不,连命都糊里糊涂葬送了。操仅仅是深责许褚,厚葬许攸。
三国的文人荟萃,极象传说中的诸子百家,乱世出人材,但他们与诸子百家差远了,跟在几个奸雄后面,出谋划策,领导高兴了,听听他们的唠叨,不高兴了,可能离倒霉就不远了。独立的人格,所有的文人都很向往春秋战国那个百家争鸣的大戏,各立学说,纵横捭阖,诸葛亮聪明,据说有《武候二十四篇》今人不传,诸葛也只是聪明的代名词,与家就相差远了,他的阵法、兵法,还有神秘的木牛流马、弓弩之法,不知怎的淹没在历史的迷雾之中,引为遗憾。乱世时文人是政治的牺牲品,但治时他们的思想何不是牺牲品呢?
明主难寻,徒羡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