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偶尔﹚翻翻之夜读三国--不食武昌鱼

网益民 3243

《演义》最后一章,一个叫陆凯的大臣上书凶暴日甚、酷溺酒色的吴王孙皓,引用了一首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随便﹙偶尔﹚翻翻之夜读三国--不食武昌鱼-第1张图片-益民生活网

我怎么突然想起教员的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只能说,武昌鱼好吃,但看在什么时候。

武昌鱼者,产于武昌县境内梁子湖,因为该湖湖面辽阔,直通长江,江水可倒灌。因此湖水水质好、饵料丰富,所以此鱼肉质嫩白,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

又想起袁世凯来,这家伙爱吃鱼,不过不是武昌鱼,而是河南的名产黄河鲤鱼,由河南运到北京,用箱盛满未凝的猪油,将活鱼放在油中,鱼窒息了,猪油也凝结了,和外间空气隔绝,不会起变化,保持鲜美。这伙计口福不浅。

还是回到正题上来,为什么不吃武昌鱼呢?不是不吃,连当今的中国的御厨也说,吃四条腿的不胜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胜吃没腿(鱼没腿)的,而是有原因在,包括原来孙权迁都武昌,最后在江东士族的强烈反对下回都建业,上任后的孙皓又故伎重演,不能不说这是帝王与士族们争夺权力的写照,皇帝想摆脱士族,就得远离他们的势力范围。但士族们会拿出民命来,于是这个叫陆凯的大臣就说:今无灾而民命尽,无为而国财空……武昌土地险瘠,非王者之都。

所以历朝历代的迁都都是一件大事,最著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是写入小学历史课本的,对现在比较大的影响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这就一直延续下来。据说现在北京应该迁都了,人们说一开始的发展定位都是不对的,甚至人们想到了当年梁思成先生的话:五十年后我们会后悔的。

这样的大事咱说不好,恐怕没人敢下这决心。想起来有个县政府的迁移,不过是从一个村迁到另一个村,就这门前的政府牌子被砸了,而且还引起主要领导们还闹别扭,连县长也没进入县委委员……最后今天的县政府还在原来的小楼上。

放眼世界,巴西的迁都是被作为一个经典的,当然有很大的原因,难道人家就没人反对?

教员意气风发,那是建国后的1956年,正当自己事业辉煌的时候,马不停蹄的视察自己的领地,胜似闲庭信步,说的多叫人羡慕,当惊世界殊,那是自己的理想,让那古代的孙皓还不羡慕死。前辈遗留下来的症结,我们不能都怨到孙皓的身上,在我们的印象中这家伙简直就是个暴君。吃不吃武昌鱼,喝不喝建业水,就是太小的问题了。

在教员的这首词里还有一句话:极目楚天舒。一个叫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家在自己的一篇叫《剑网尘丝》的小说中,就直接用这么一个“楚天舒”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一个人物。

教员太会“抄”,太会“喷”了,人家“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他“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梁羽生先生的这个引用就赤裸裸了,直接就是人家的原话,不过人起这么一个名字怪好了,要叫算命先生似的计算机算,这样的名字要得一百分的。我也从古代的诗词中得到启发,不一定从这上面,把我的小说的人物叫“容若思”“皇甫安定”“卓笃诚”、“沈终宜”(取自《千字文》中的“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而且有的更直接,女人叫“岳笼沙”,男人叫“秦淮近”,自然是杜牧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泊秦淮》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看来我这“抄喷学”的名字不是胡叫的。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