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通信兵:构建四通八达的“通信神经网”

网益民 10873

  通信兵:构建四通八达的“通信神经网”

  ■赵富豪 解放军报记者 赵倩

  “银线连接雄师百万,电波飞向大地长空……”正如《通信兵之歌》唱的那样,作为一支部队的“千里眼”和“顺风耳”,通信兵,建起了四通八达的“通信神经网”。

  练兵场上,通信断联意味着失去主动权。

  曾经的一场对抗训练,让第83集团军某旅指挥通信连一级上士王意生记忆犹新。某营在山地行进中突遭大范围通信干扰,失去通联手段的装甲车阵型被打乱,进攻势头刹那消失。“敌方”抓住时机组织反击,最终该营被判定为失败。

  因而,作为“首长的耳目、军队的神经”,通信兵必须随时、随地构建起通信网络,时刻关注着通联情况,保障信息在各个点位间快速有效传递。

  每次执行任务前,通信兵都会仔细检查设备各个部件,逐一排除隐藏在其中的故障隐患,并将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故障及解决方案演练多遍,直至烂熟于心。

  “任何需要通联的时刻里,电波决不能在通信兵的手中消失。”

  电波,永不消逝;奋斗,永不停止。通信兵的青春和奉献,早已镌刻在无声的电波中。

军营观察丨通信兵:构建四通八达的“通信神经网”-第1张图片-益民生活网

  第83集团军某旅指挥通信连组织训练,这是装备架设。陈琛摄

  “一名合格的通信兵不仅要提升本领,更要磨炼心性”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通信兵,总觉得他们驾驭电波、破解密码的样子很酷。但真的走上这个战位,才知道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通信兵有多难。”王意生感慨,通信兵的战位,专业要求高,设备操作难度大,一朝一夕难以成才。

  14年前,刚刚来到通信连时,班长告诉他,连摩斯密码表都背不下来的人,是没有资格触碰装备的。为了迅速成长,王意生开始没日没夜背记摩斯密码、敲击报话机:“那时,每天面对着电台,与数字同行,与电波为舞。”

  2年后,掌握了基本功的王意生终于走进了心心念念的综合接入节点站,接触到了通信装备——接力机。将接力机架设到一定高度,需要一根长度可调节的伸缩杆,名为接力机升降器。

  此后,扛着重达数十斤的接力机升降器,在一座座山头间穿行,便成了王意生日常必不可少的训练。

  等爬上山坡,背上沉重得像是驮着一座大山。负重奔跑的第一天,王意生的肩膀便磨出了深深的血印:“洗澡时,伤口被沁得生疼,但训练不能停止,必须咬牙坚持。”

  日子久了,王意生的肩膀在反复被磨破和愈合中,形成了一道黑色的粗糙印记:“许多通信兵都有这道印记,这是专属于我们的‘勋章’。”

  “一名合格的通信兵不仅要提升本领,更要磨炼心性。”如今,从军10余年的王意生成为了战位上的中流砥柱。背记密码表,掌握通信原理,熟知最新装备的部件构成和操作使用……回望来时的路,每一次技能进阶的背后,都是无数个枯燥的夜。

  微波接力机、卫星箱式终端、通信电台……每一类传输和交换设备想要实现通联,都需要通信兵精准输入多个参数,错漏一个数字便会导致某个通信网络搭建失败。王意生说:“每一次成功输入所有参数,我都会感谢曾经有过一段长时间的历练和成长。”

  二级上士张宇是一名交换机操作员,在他的抽屉里,放着一张几近磨穿的废旧硅胶按键。

  通常情况下,为了防止交换机操作台的硅胶按键上的数字被磨掉,通信兵们习惯在纸上画下对应按键进行模拟点按。“但有时遇到装备换季维护保养,上级会配发新的硅胶按键,这些被换下来的废旧按键就成了我们想要的‘香饽饽’。”

  交换机操作起来并不难,但想要不出错误完成所有数据指令的点按,其中的学问很深。“原本,我以为自己操作设备还算驾轻就熟”,但直到一次参加交换机参数设置比武,张宇才发现方寸间几个小小按键,有些人能做到参数输入分毫不差,耗时却仅为自己的一半。

  自那以后,张宇不敢再轻视任何一个小小的操作技巧。他苦心钻研,一得空就取出那张废旧硅胶按键,一遍遍点按,一遍遍背记。如今,张宇总能在比武中拿到优异名次,战友们有时开玩笑说,他在操作台上点按的速度快得像在弹钢琴。

  三级军士长王旭旭说:“长久锤炼塑造了我们的专注和沉稳。作为一名通信兵,我们需要练就极致稳定的心态,从容不迫闯过每一道关隘,保证通联不出差错。”

  多年前的一次通信值班,王旭旭的耳机里突然传来信号时断时续的声音:“当时我一下子慌乱了,原本熟记在头脑中的设备线路图突然想不起来了。”不知该从何处下手的王旭旭,脸上滑落下豆大的汗珠。好在一同值班的战士经验丰富,及时稳住了王旭旭的情绪,两人逐个检查设备后成功找到了故障点。

  自那以后,王旭旭意识到,遇事容易紧张焦虑是通信兵的大忌,想要早日独当一面,必须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为了磨炼性子,他喜欢闲暇时坐在报话机旁,戴上耳机,聆听“沙沙”的白噪声:“这种独特的声音,总能抚平我内心的焦躁。”

  随着科技的进步,通信专业也在蓬勃发展。从耳听、脑辨、手写,到指尖上的对抗,通信手段与时俱进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王旭旭说:“这更需要我们通信兵戒骄戒躁,始终以沉着冷静的心态,在战场中随时应对各种类型的危险和特情。”

  通信作业。陈琛 摄

  “从出动开始,我们的每一秒钟都是紧绷的”

  月影斑驳,一个个迷彩身影背负通信设备在灌木丛中快速穿梭。

  通信网络的搭建,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建立通信过早容易被对手的侦察要素发现,稍慢一步又可能出现战场中的“指挥真空期”,导致错失战机。所以,留给通信兵组建通信网络的“窗口时间”很短。

  “从出动开始,我们的每一秒钟都是紧绷的。”第一次以某综合接入节点站站长身份执行任务,二级上士孙庆的压力很大。从实地选定接力机架设位置,到启动系统、输入调试参数,他多次查看手表核对时间。

  时限步步紧逼,压力不言而喻。此时他的脑海里只有不断重复的声音:“快!再快一点!准!再准一点!”

  “通信网络成功建立!”看着屏幕上各个点位成功通联,亮起一片绿灯,孙庆终于长舒一口气。

  “通信要素,重若千钧。战场上,没有通信谈何指挥?一名通信兵,必须在规定时限完成通联任务。”孙庆说道。

  实际上,想要迅速完成任务,横亘在通信兵面前的困难有很多——

  来到地图标注的某处制高点架设接力机,却发现此处不便隐蔽,通信兵要全速转移寻找更合适的地点;行进过程中,突然一声惊雷,大雨倾盆而来,通信装备的工作效率便会“腰斩”,通信兵要根据雨势大小和持续时间迅速作出决断,有时甚至要想方设法跑出大雨范围;通信设备开启,但无法建立有效通联,通信兵要迅速排查零部件、检查参数设置。

  从0到1建立通信网络后,通信兵仍如紧绷的弓弦,时时刻刻关注着通联运行状态。网络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多个设备在某一刻同时接入某一网络系统,就容易出现“堵车”现象。每次的通信网络高负载状态,对通信兵而言,都是一场考试。

  一次通联任务,二级上士王琦负责保障所有点位的视频通信工作。过多的通信终端,给他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正当他紧盯屏幕观察通联情况时,紧急情况发生了,多个点位同时接入网络系统导致通联出现了卡顿。王琦迅速反应,转改部分线路至其他网络系统,并逐个协调各个设备的接入时机,最终化险为夷。

  经此“险情”之后,王琦下决心优化网络系统机制。“我们通信兵如同信号交汇点的交通警察,要对通联流程做整体规划,保证网络系统随时维持稳定状态。”他不断测试各个点位的设备,完善操作步骤,最终规划了一套体系化的流程。

  武器装备同样影响通联效率。为了让通信设备这个密不可分的“战友”在战场中展示最佳性能,通信兵们在任务中持续摸索。

  野外驻训,为了探索装备边界性能,数公里的距离,他们走走停停,先后架设接力机10余次。每移动100米,他们都要重新架设接力机,对通信效果进行测试并详细记录,直到找到精准的通信临界点。

  那年,连队列装新装备。为了尽快掌握新装备的操作使用,大家常常聚在一起,加班加点交流沟通。时值盛夏,车内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但从未有人言苦:“通信设备也是有‘灵气’的,越是认真研究、不断摸索,越是能在我们手里发挥绝佳效果。”

  在大多数人普遍认为某装备完成通联操作需要以“分钟”计算时,某车组跑在了全连前面,以“秒级”的成绩刷新了大家的认知。不久后的一次训练任务,全连首次使用新配发设备,顺利完成通信保障任务。

  王琦总对身旁的战友说:“守时守效完成通联任务,对通信兵而言,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事。”

  装备展开。陈琛 摄

  “只有各个站点通力合作,才能形成稳固的通信网络”

  “通信兵,绝不能一个人单打独斗。”那时,中士王学谦在工作中调换编组,抱着资历深、经验足的想法,本以为能取得优异成绩的他却险些酿成事故。

  伸长后的接力机升降器,需由3根绳索固定。迅速找到精准的稳固锚点,对于通信兵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团结、默契的战斗小组,才能在接力机架设中取得优势,快速实现有效通联。

  某点位接力机架设训练当中,由于同其他组员配合不够默契,王学谦固定的地钉产生了偏差。接力机升降器因受力不均,无法牢固竖立,直直砸向他的头顶。情急之下,站长一把推开了王学谦。

  “那一刻,我明白了协同配合对于通信作业的重要性。三角形是稳固的形状,这个原理对我们的战位职责同样适用。”此事之后,王学谦与组员在训练中一遍遍培养默契。

  “我们不是单独的个体,只有各个站点通力合作,才能形成稳固的通信网络。”单独站点的内部工作需要协作和配合,站点间的相互合作同样需要团结和默契,这意味着更大群体的协同配合。

  一次训练,该连收到紧急命令,因战场态势变动,他们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3个方向的通信设备架设。

  不多时,耳机中传来了3名站长气喘吁吁的声音:“01、02、03通联测试完成。”当通信网络在规定时间内联通后,各站点组员都很兴奋,他们又一次完成了攻坚。

  “3个地理位置,3个信号发射角度,必须同时且快速完成架设。”提起此事,王琦充满了自豪,“这样的任务不仅考验我们的专业技能,更检验我们整个团队的默契程度。任务并没有给我们预留提前沟通的时间,但我对成功完成任务很有信心,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没有人会落下一步。”

  团结就是力量,攥指成拳才能聚力攻关。

  在这里,每一个通信车组在单独遂行任务前都必须经受一次特殊的“成人礼”——信任背摔。一名通信兵站在通信车上,背朝战友然后顺势倒下,由其他组员在下方稳稳接住。团结是完成任务的先决条件,这样的仪式感明显提升了各个团队的凝聚力。

  信号网络的不断发展、移动终端的迭代升级,战场空间的多维拓展……战场态势总在发生着各式各样的变化。但制胜的关键是人,通信兵只有相互信任、团结协作,才能应对各种情况变动。

  近些年,连队培养出大批通信专业人才,经由“一专多能”训练,不少人掌握多种通信设备。“训练场上,即使某个战位有空缺,也有人能及时补位,依靠紧密协同的配合,我们共同保证好电波的传递。”该连连长说。

  【记者手记】

  电波无声,奋斗有为

  ■解放军报记者 赵倩

  夜幕沉沉,第83集团军某旅一场实战化训练悄悄展开。

  一辆通信车在夜色遮蔽下疾驰,方舱内通信兵同步进行着战斗准备。

  收到命令后,他们紧盯屏幕,敲击键盘,调整参数……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张移动中的通信网络成功搭建。

  悄然之间,一条条信息随电波划过星空,顺利抵达相应点位。

  属于通信兵的战场,大多是寂静的:看不见刀光剑影,听不见枪炮轰鸣,所有的较量与厮杀,都潜藏在无声的电波之中。

  电波无声,通信兵的奋斗与拼搏却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学习室里灯火通明,他们刻苦研读通信知识,夯实理论基础。“通信原理是块硬骨头,很难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依靠经年累月的积淀,通信兵一次次成功“织”起畅通无阻的通信网。

  报务教室里传来“嘀嗒嘀嗒”的电报声,密文符号在报务兵的头脑里飞速运转。“熟练操作报话机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技能。还记得第一次练习报话机操作,几小时后,手腕便酸痛到拿不住东西。”常年点按设备的报务兵,右手腕比常人更粗一些。

  训练场上骄阳似火,他们顶着热浪苦练架设操作。“通信兵不仅要有博闻强识的大脑,还要有优秀的体能素质。”一次次拽紧固定设备的绳索,一次次背着沉重的设备爬上爬下,他们的衣衫被汗水浸透、手心被划出道道痕迹。时间久了,每个人的手掌都结了厚厚的硬茧。

  通信车里增添了新装备,通信兵们欣喜无比。夏季的操作舱闷热异常,各种设备的蜂鸣声不绝于耳,他们却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坚定守在一方战位,摸索设备线路,研究操作流程,只为让新装备尽早发挥作用。

  电波无声,奋斗有为。无数努力求索的深夜,见证通信兵勇往直前的步伐。

[ 责编:杨煜 ]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