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在天山“大风口”巡护铁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网益民 6698

30多年来,新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民兵护路队创造安全管护“零危停、零事故、零伤亡”佳绩。日前,记者跟随他们走上巡护路——

“大风口”,我们来了

  ■刘德贵 中国国防报记者 王雁翔

常年在天山“大风口”巡护铁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第1张图片-益民生活网

护路队员检修被大风吹坏的铁丝网。李威威摄

  常年在天山“大风口”巡护铁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7月上旬的一天早上,记者穿上反光马甲、戴好防风面罩和防护眼镜,跟随新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民兵护路队,开启这次巡护之旅。

  迎着朝阳,巡逻车颠簸在大坑连小坑的碎石路上,记者下意识地紧了紧安全带,并牢牢抓住车扶手,生怕被甩到车外。车窗外,雪山连绵,只有稀疏干枯的梭梭点缀在戈壁上,越发显得空旷和寂静。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20多公里山路,巡逻车足足行驶了2个小时,才抵达当天巡线执勤的第1条线路——天山3号隧道。

  这条隧道,位于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和吐鲁番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与2号和1号隧道相连,全长10.4公里,每天有230余列客车和货车通过,是连接新疆南北和欧亚大陆的咽喉要道。该民兵护路队自1993年成立以来,一直担负着这3条隧道的守护任务。

  在隧道口斜对面山坡上,矗立着一座“夫妻哨所”,不足半个篮球场大,四周高山耸立,光秃秃的、一片荒芜。哨所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特别耀眼。

  “以前,哨所空间狭小,除了一张床、一张桌、一把椅以及一些厨具,几乎没其他设施。”护路队队长翟建荣告诉记者,在1号隧道旁还有一个类似的“夫妻哨所”,近年来,在各级的关心下,这两个哨所的水、电、暖、网等一样不少,工作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一下车,肆虐的大风刮得人站都站不稳。翟建荣说:“这里每年平均200多天刮8级以上大风,是名副其实的‘大风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卷沙粒,大风飞石头。”

  “哨兵同志,请下哨!”“3号哨位,执勤情况正常,请接哨!”同行队员顾晓虎夫妻依规检查携带装备器材,履行交接哨程序,然后从容走向哨位,一人负责登记过往列车信息,一人负责警戒观察。

  按计划,顾晓虎夫妻留在哨所执勤,另外4名护路队员在翟建荣带领下,从3号隧道“夫妻哨所”徒步经2号隧道至1号隧道终点,往返一趟需要6至8小时。

  稍作休息,大家继续赶路。记者跟在维吾尔族护路队员玉苏甫·吐尔逊身后,迎着大风蹒跚向前。在坚硬且松动的石头上,行走2个多小时,记者累得大口喘着粗气、双腿像灌了铅。玉苏甫·吐尔逊笑着说:“我们天天走,习惯了。”

  风越来越大,不时有飞沙打在脸上,大家不自觉地用手护住脸、弯腰低头继续前进。视线不足10米,记者口鼻都是沙子。队员塔力哈提·阿山告诉记者,在一次冬季巡线路上,他们遭遇暴风雪天气,能见度不足2米,只能趴在地上往前爬。

  “护路工作听起来简单,可并不轻松,尤其是遇上恶劣天气更加考验人。”3个多小时后,翟建荣组织大家在一处背风处休息。他告诉记者,“天山隧道在戈壁深处,最怕遇到暴风雪。有时大风会把防护网刮倒,若不及时发现处理,牧民的牛羊和骆驼就会跑到铁路线上,后果不堪设想。”

  又经过1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巡线分队抵达本次巡线终点——天山1号隧道哨所。顾不上休息,护路队员按照职责分工,分头进行列车信息登记核查,观察隧道周围情况。

  一行人回到乘车点时,夜色已降临,结束了一天的换哨、巡线执勤任务,大家筋疲力尽,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满足感。

  “情况正常,平安顺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难怪,30多年来,这段天山隧道没有发生一起铁路设施被盗或破坏事件,创造了安全管护“零危停、零事故、零伤亡”的佳绩。

  那一刻,记者感受到了负重前行的分量与担当,不由得为这些默默守护的民兵竖起了大拇指。

[ 责编:丁玉冰 ]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