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证入伍”的新兵越来越多,将给部队建设带来哪些影响?

网益民 8518

“持证入伍”面面观

  ■刘粤商 谭卓廷

  你是否做过调查:在你所在的单位,入伍前已经考取各种专业技能证书的新兵有多少?占全部新兵的比例有多少?

  数据,一定会让你惊讶。

  走进武警湖南总队,笔者抽样1380名新兵,以“入伍前我获取的专业技能证书”作为主题进行问卷统计,有近22%的新兵表示,自己在入伍之前,就已经取得了教师资格证、法律职业资格证、心理咨询师等专业证书。这些证书中,也不乏关于无人机操作、大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方面。

  数据的背后,是时代的变化。

  据悉,今年入伍的新兵,年龄小的已是“05后”。他们的成长欣逢中国发展的崭新时代,有着更开阔的视野和“平视世界”的底气。一定程度上,面对未来,他们有更多样化的思考和准备。而考取的这些证件,就是承载他们选择的见证。

  那么,新兵“持证入伍”背后,又将给部队建设带来哪些影响?本期,我们共同关注。

“持证入伍”的新兵越来越多,将给部队建设带来哪些影响?-第1张图片-益民生活网

新兵们纷纷晒出自己的技能证书。江杭城摄

  “持证入伍”的新兵越来越多

  武警湖南总队某训练基地机关干部王杜海没想到,在今年入伍的新兵里,竟然有无人机操作高手。

  原来,该部组织新兵授衔仪式前,仪式负责人王杜海发现,负责航拍的新闻报道员缺位。问了问周围的人,原来负责航拍的新闻报道员最近休假回家。

  “从新兵人才数据库里找一个会飞无人机的来试试?”某大队宋教导员提醒王杜海。

  为了下一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给人才落编定岗提供依据,他们曾采集过每名新兵具备的技能特长情况,初步建立了一个“新兵人才数据库”。

  这个人才数据库派上了用场。打开人才数据库,输入“无人机”关键词,他们将目标锁定了一名来自广东深圳的新兵——詹森达。

  “新兵,能行吗?”接下来的一幕,让原本将信将疑的王杜海吃下了定心丸——

  平推、拉升、横移、翻转、俯冲……接过无人机手柄,詹森达熟练地调试操作,无人机在空中做出了一个个炫酷的飞行动作。

  摄像质量也不错。找准拍摄的速度和角度,一个个清晰的画面被定格。

  第二天,站在观礼台后侧,詹森达操纵无人机拍下战友们激动光荣的时刻。后来,詹森达拍摄的现场画面还被制作成短视频,发在了“湖南武警”抖音账号上,收获了数万网友点赞。

  “无人机操作手”詹森达的表现让王杜海有了新的思考:“像这样的高手还有多少?他们具备的特长能为部队带来什么呢?”

  事实上,在今年入伍的新兵中,像詹森达这样持“一证”甚至“多证”入伍的新兵还有很多。

  新兵邓志飞读书时考取了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现在是广播站的新成员;新兵黄卓鹏入伍前就考取了中级烹饪厨师资格证,来到部队后,他做的一道道精美的中西式糕点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带着健身教练资格证入伍的新兵江俊,来到部队不久就成了“小教练”,专业的热身和拉伸的方法,让不少新训骨干也学到了不少新知识……虽然以前也有“持证入伍”的新兵,但如今这样的新兵人数越来越多,证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据该部新兵人才数据库统计的数据显示,在今年春季入伍的新兵中,不少新兵在入伍前就已经取得了汽车维修资格、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无人机驾驶等方面的证书,有的新兵“一人多证”,还有的新兵拥有大数据工程、心理咨询、5G基站通信工程等新兴领域的证书。

  数据反映了变化。该部领导说,随着“持证入伍”、特长兵的数量逐年上涨,一个新课题摆在带兵人面前:不能埋没了这些新兵的才能,要给“持证入伍”的新兵成长成才的舞台,让新兵的个人价值与部队建设需求耦合。

  考证背后,原因动机面面观

  王杜海继续跟进了解新兵詹森达考取无人机操作手证的原因。

  “戴上VR眼镜,接入无人机的视野,操纵无人机升空,自己仿佛就是置身在空中自由飞翔的鸟。我喜欢这种感觉。”考大学前,詹森达了解到,自己想考的那门专业,门槛就是要先具备无人机操作相关证书。

  兴趣是第一驱动力。从那时开始,只要是业余时间,詹森达就去努力训练无人机操作技能,最终考取了国家民航运动协会颁发的无人机操作手证。

  同样因为兴趣考证的,还有新兵江俊。大学时,江俊爱上了健身,报名参加了中国健美协会专业健身教练资格证考核,顺利拿到了健身教练证书。

  也有一部分新兵把证书当作求职的“入场券”。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我从小就是这样一路‘考过来的’。”当就业焦虑和职场焦虑袭来,不少新兵坦言,考证是一种提升自我价值的方式。

  有这样一个或者几个证傍身,让他们在择业之时多了一份底气。

  来自山西太原的新兵孙文杰出身军人家庭,从小就对部队充满了向往。高中毕业后,他听取家人建议,考入某学院,并加入定向培养警士计划。

  “我想在部队长期干下去。”多方请教家人和老师后,他对自己的军旅生涯作了十分详细的规划。

  如今,他拿到了中级计算机网络工程师资格证,孙文杰对自己的军旅生涯更有底气了。

  正如新兵们所说,“多一个证就多一个机会。”来到部队后,詹森达发现,自己的无人机操作手证还给自己带来了另外一个好处。“我听说现在侦察员岗位,需要操作无人机进行侦察。我的梦想就是在那里发挥自己的特长。”詹森达说。

  入伍前,新兵冯伟雄自己开公司做电商。电商行业培养了他在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解读方面的专业能力。

  长时间与数据打交道,培养出了他对数字的敏感性。来到部队,带着数据应用技术中级证书的他,喜欢用“大数据的眼光”看待军营里的生活:观察中队各班的新兵成长记录表,帮助战友分析体重变化趋势和跑步用时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他还为中队制订分层次训练计划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现在来的新兵真不简单。”一位带兵人说,随着这些“持证入伍”新兵的加入,部队收获的高素质人才渐渐增多。

  新时代,部队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据悉,下一步,该基地会将整理摸排出的新兵人才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并分析新兵的专业技能潜力。一定程度上,这为下一步新兵专业分训、落编定岗提供了参考依据。

  看证书,更看能力

  有时候,“拥有证书”也并不完全等于“拥有能力”。

  那天,新兵小吴接到了参加通信专业相关职业技能考核的通知。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一名部队领导说,有的新兵虽然有相关专业的资格证书,但实际能力往往不尽如人意。职业技能考核可以了解新兵们的真实能力水平。

  到了考核现场,原本自诩为“通信小能手”的小吴面对考核有些发懵。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与专业知识信手拈来的老班长们相差很大距离。

  “有证书不代表有能力。”面对这一现象,基层带兵骨干金晖岷则宽容了许多:“总体上看,还是利大于弊的。‘持证入伍’的新兵进入情况比较快,只要稍微帮带就能直接上岗。”

  某部采取“集中统训+随队分训”模式组织实施新兵训练。到了随队分训环节,这些拥有各种各样证书的新兵们,和部队里相应岗位的老骨干结成对子,在日常工作中跟班学习。

  有了专业理论和老班长实际操作中的指导,新兵们的学习效果无疑是显著的。

  一段时间后,新兵小吴进步明显。“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新兵普遍接受力更强,确实是未来可期。”谈及小吴的表现,带训班长竖起大拇指。

  一次,某支队组织分批轮训时,某中队的两名炊事员一人休假,一人要参加集训,中队陷入无炊事员可用的窘境。

  查阅新兵人才数据库,他们找到了入伍前在五星级酒店工作过的新兵梁景轩。

  梁景轩厨艺高超,入伍前就考取了高级烹饪师、初级西点师、中式厨师、西式厨师等一系列证书,各种菜系都不在话下。

  操作间里,熟练地点火、起锅、烧油,六菜一汤信手拈来……在一众骨干的围观下,梁景轩的实力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暂时接过“炊事员”的工作,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为官兵们带来了全新口味的伙食,早餐也比过去多了些点心和糕点。

  “以前为了拓宽就业渠道,努力考了许多证书,如今自己的特长能在部队建设中发挥作用,我感到很开心。”梁景轩说。

  比起从零开始培养,带兵骨干们普遍觉得,“持证入伍”的新兵,进入岗位前的培训时间还是缩短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何用好新时代“持证入伍”的新兵,是部队建设必须答好的考卷。

  锐视点

  搭建“新舞台” 用好“特长兵”

  ■范 波

  新征召入伍的士兵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新鲜血液,其中不乏存在本身就具有特长才干的人员。利用好这些“持证入伍”的好苗子,提高“才岗匹配”的转化率,可为部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开创强军事业新局面,关键在人才。在士兵成长源头完成人才筛选,锻造一支新型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要求我们不断创新选才用才的方法、思路、手段。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将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对于提升部队战斗力,强化岗位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但对比现实,人才选用硬性条件多、培塑过程长、标准界定严,有才无岗、空岗等才的问题还切实存在,急需改进方法模式,完善选才机制。精准识别人员才干、创造成长进步空间、健全鉴别督导机制,都可以为有特长的士兵成长指明方向、让专业需求吃紧的关键岗位不再有“空白期”,从而提高整个部队的人才流通速度,为强军兴军打下坚实基础。

  拓宽渠道选好人,要有识才“慧眼”。“持证入伍”新兵具有专业化、知识化的特点,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潜在价值,给有能力有技术的新兵提供平台空间,为他们鼓劲撑腰,帮助其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充分发动组织与管理者,通过平时工作情况、本人意愿表达、身边战友评价等渠道,精准分析找到有想法、有干劲的新兵,同时积极协调好有关部门,转变传统带兵思路,给新兵创造更多的“亮相”机会,让他们在军营“大舞台”上大有可为、大有作为,铺开多方面探索发现人才的路子,让“持证入伍”新兵能够快速融入部队战斗力建设,不断激发出新动能、新活力。

  供需对路育好人,当好配对“纽带”。人才需要赏识,更需要岗位历练。要坚持“人岗相适、人尽其能”的原则,充分利用好“持证入伍”新兵所具备的优点及特长,将他们放到合适岗位,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展现才华,从而为其规划成长路径,提供目标引领。同时,各级组织要时刻关注专业人才岗位的空缺情况,为具有技能的新兵争取更多机会,避免在“一锅煮”中弱化了专业水准,在一般性、事务性工作中消磨了激情斗志,做到按需调配、按缺补位,让人才成长和岗位发展跑出同一“加速度”,建强“人才链”,确保人才不停滞,岗位不断档,为部队发展积蓄力量。

  建章立制用好人,立下考察“标尺”。我们不仅要选拔人才,还要选对人才。为避免出现力不胜任的现象,需要建好筛查考察机制,在选择“持证入伍”新兵时立起“硬杠杠”,综合日常表现、专业水平以及岗位要求,研究确定推荐考核对象,经业务部门考核后选拔出胜任岗位的专业人才。对达不到标准的人员要完善好后续跟进制度,畅通人才晋选渠道、公开岗位需求信息、建立选拔机制,动态选拔补充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常态化组织专业技能培训,为有基础有想法的士兵提供提升技能机会,最大限度挖掘人才潜力,盘活人才队伍,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 责编:丁玉冰 ]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