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栋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王德赛
开栏的话
沙场砺兵,硝烟四起。这一年,纵观全军演训场,实战化练兵活动深入推进,合成战术、体系对抗训练激烈上演。
军事训练是战争的“预实践”,让训练尽可能贴近实战,实现战训耦合,是练兵备战的目的。这一过程中,导调不可或缺,它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是“指挥棒”也是“风向标”,能有效发挥模拟战场、模拟对手的作用。
导调员的战位,是观察备战打仗工作的一个独特视角,可以直观感受军事训练的新变化。从即日起,军营观察版陆续推出“导调员眼中的实战化训练之变”系列报道,以小视角、小切口观照全局,探寻部队实战化训练之变及背后的练兵思考,敬请关注。
南部战区陆军某训练基地开展海上联合训练。 湛移星摄
从“给部队下通知”到“向战场问需求”——
演习筹备之变彰显练兵理念之变
海上起风了,奔涌的潮水一浪卷过一浪。演习前夕,南部战区陆军某训练基地导调员张浩,望着夕阳下的海潮出神。
“是否应该再加一些空中和海上的特情”“要检验红方的破障能力,这样出题是否简单了”……汹涌的潮水冲刷着岸滩,也在张浩的脑海中激起关于导调计划的思维浪花。
练兵热潮,浪奔浪涌。多年来,张浩和战友们参与导调了数十场演习,他们的精心思考与设计,推动演训场上的红蓝双方不断砥砺打赢硬功。眼下,他们又将迈出新的一步。
为了筹备一场红蓝对抗,过去的半个多月里,张浩和战友们进行了多次复盘研讨。他们的复盘重点,不是演习的组织流程,而是前几场演习中红蓝双方的表现。
连续几天,该基地导调评估中心的会议室里,“火药味”越来越浓。之前的演习视频循环播放,红蓝双方不符合实战的细节被一一“拎”出来剖析,并被记录到用于设计下一场演习的“问题库”里……从航线规划到兵力调度,从进攻队形到工事构筑,他们对作战问题的细节剖析一丝不苟。
“战与训的耦合度有多高,一场演习对部队战斗力的提升作用就有多大。”在张浩的印象里,以往演习筹备阶段的工作,更像是给部队下通知,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沟通协调上,基地起到的只是临时搭台的作用。
如今,筹划演习前,张浩和战友们不仅学习新的军事训练大纲,了解作战标准和训练标准,还要知悉部队当前训练情况。随后,他们对部队前几场演习的情况进行复盘总结,在演习方案中针对性设计一系列考题,倒逼部队不断适应新情况、新变化。
思想的风暴,潜伏在阵阵涛声中,酝酿在一个个深夜里。灯火通明的演习导演部,一名名导调员仔细梳理着“问题库”,一道道针对部队打仗能力“软肋”的刁钻“考题”陆续出炉。
那一夜,一个案例摆在张浩的案头:面对红方进攻,蓝方采用某战术巧妙应对。虽然这一仗蓝方胜了,但导演部依然指出蓝方指挥存在的问题:顾此失彼,虽然局部得利,但根据推演结果,红方将最终夺取胜利。
看似明智的战术,实则是一处“败笔”。经过深入思考,张浩认为问题根源是蓝方指挥员缺乏全局意识。之后,张浩针对指挥员的全局意识“出题”,很快拟定出一份“考题”。
“这一套作战方案验证过了,有没有验证过备用方案的可行性”“靶标不会反击,但是战场上的敌人会反击,如何加强参演官兵的危机感”……研究持续到深夜,一次次“头脑风暴”为演习埋下伏笔。
从“给部队下通知”到“向战场问需求”,改变发生在每名导调员的头脑深处。在张浩看来,演训场上的一个个新变化,折射出这些年部队从“训为考”到“训为战”的练兵理念之变。
在最新版演习方案中,关于评判对抗结果的标准被再次改写。在以往演习中,对抗双方往往以是否达到作战目的论胜败。如今,作战方案的优劣、完成作战任务的用时、作战效费比等,都成为评判对抗结果的预设指标。张浩告诉记者,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倒逼部队想尽办法苦练打赢本领。
大风起兮。演习虽然还未打响,演习方案的字里行间,实战化的浪潮已奔涌而来。
从“紧跟车舰炮”到“俯瞰红蓝方”——
导调战位之变折射练兵手段之变
战斗在黎明打响。红方趁着夜色,悄悄摸进蓝方阵地,很快被蓝方的观察哨发现,战斗一触即发。与此同时,实时战况被传回导演部。
“这是一片数字的‘汪洋’,也是信息奔涌的‘潮头’。”导演部大厅里,张浩指着面前的电脑屏幕说,如今,每一场实战化训练的数据,都会汇集到导演部的电脑上。
顺着张浩指示的位置,记者看到,相关数据一目了然,一个个跳动的数字还原着红蓝双方激烈博弈的战场态势。
“以往,受限于技术手段,部队演习更依赖于人工裁决和现场裁决,导调员往往要跟随部队的车、舰、炮等一起行动,裁决部队行动后,再将结果发回导演部。”张浩说,大量人工作业的裁评工作,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和疏漏。数据再经过中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裁决的即时性和演习的连续性。
如今,导调员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实时采集红蓝双方的信息数据,精确计算出双方交战情况并即时裁决,在电脑或手持终端上就可以俯瞰红蓝方的整个作战行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过程、全要素导调。
张浩告诉记者,以往受技术手段限制,为了便于随时协调和掌握参加演习部队的行动,该基地在导演部专门设置“军种协调席”。如今,导演部与参演部队之间已构建了顺畅的通联渠道,“军种协调席”也悄然消失。
从“紧跟车舰炮”到“俯瞰红蓝方”,在张浩眼中,导调员的战位之变正是部队练兵手段之变的生动写照。他告诉记者,这些年,基地大力发展智能仿真靶标、手持智能终端等设备,通过一系列科技手段,帮助参演部队把训练行动练全、把训练环境设实、把作战能力评准,使参演官兵得以窥见更加真实的战场,对如何打好“明天的战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今天总算领略到新手段的威力,没想到你们还能这么干!”张浩至今还记得一名指挥员走下演训场后对他说的话。
那场演习,导演部临机导调了一次空袭特情。看到战机来袭,这名指挥员当即命令部队隐蔽,没想到几分钟后,导调员却判定他们“全军覆没”,并引导他们撤出战斗。
明明做了隐蔽动作,为啥还是被打掉了?原来,演习前,战机上已经加装新设备,飞行员很快就能判定攻击位置和效果。在这名指挥员下达隐蔽口令前,战机已完成打击并将数据发回导演部。
这一仗,不仅让这名指挥员对“空中敌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张浩对练兵新手段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演训场上,海风徐徐,朵朵浪花拍打着岸滩,留下白色泡沫。
“浪奔浪涌,新时代气象万千。我们稍一驻足,就有可能成为那朵被拍在岸滩上的浪花。”张浩告诉记者,他和战友们会持续开展研究、创新方式方法,向着新的目标不断奋进。
从“单军种舞枪”到“海陆空论剑”——
参演主角之变反映练兵格局之变
风越来越大,海浪的咆哮声越来越清晰。眺望远处的几艘军舰,仅凭夕阳下的剪影,张浩就认出了它们的型号,熟悉地向记者介绍起舰艇的参数性能和作战运用。
作为一名导调员,对演习的流程熟稔于心并不稀奇。而作为一名在陆军成长起来的军官,张浩对其他军种的装备如数家珍,对参演部队的战法细节了如指掌,令人刮目相看。
踏访该基地,记者发现,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导调员知识面的拓展升级,折射出整个基地转型发展的奋进步伐。
在深化改革的浪潮中,该基地职能使命和编制体制重塑。导调员对部队演习的观察也有了更宽广的视野、更宏观的格局、更深刻的考量。
“我们今年已经参与组织了很多场以联合作战为背景的演习。”张浩告诉记者,以往,基地组织演习,陆军部队是参演主角,其他军兵种部队虽然也经常参加演习,却并未完全参与演习全过程,这种演习中的主角和配角之分,难免让人产生一种“联而未合”的感觉。
如今,来自空中、海上、地面的部队官兵个个是演训场上的主角,各军兵种指挥员全部参与到演习的筹划、实施、复盘全流程中,每一仗都有“同炉淬火”的感觉。
海还是那片海,再看已截然不同。从“单军种舞枪”到“海陆空论剑”,演习中,聆听着来自不同军兵种的声音,张浩意识到,参演主角之变的背后是部队练兵格局之变。
作为演习的设计者和裁评者,从单一兵种的几个专业到多军兵种的几十种专业,联合练兵新格局,让导调员产生深深的本领恐慌,倒逼他们深入学习各军兵种专业知识,在设计演习的过程中重新认识打仗。
演训场上的练兵格局之变,拓展着每名导调员的练兵视野,也重塑着参演部队的联合思维。
那次演习筹划,出乎张浩的意料。演习前,导演部精心设计的特情,竟被领导要求重写——陆军部队依托海军舰艇投送兵力,张浩和战友们想尽了检验陆军的招数,就是忘了给海军出特情。思路一变天地宽,经过提醒后,他们根据战斗进程临机导调、频出奇招,果然让海军舰艇官兵吃了苦头。
“任何一个军兵种的战术行动,都必须纳入到联合的‘大棋局’中考量。”说起演训场上的新变化,张浩感慨不已。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来到这个基地的参演官兵曾这样回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你站在训练场,却看不到敌人在哪里”。如今,身处联合战场,他们又有了新的答案,那就是:“你就站在你的战友身旁,却不知道如何与他并肩作战。”
“联合思维的重塑,如同浪打礁石,虽然不是朝夕之功,却已经给部队留下了深刻的印痕。”说起部队的参演表现,张浩这样评价,从近几年的演训数据上看,在一次次联战联训的淬炼下,以战领训、实战实训进一步落实落地,参演各军兵种指挥员的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地平线远在天边,新的起跑线就在脚下。走出该基地大门,一望无际的大海映入眼帘,岸滩边文化石上的一句话格外醒目:在这里磨砺精兵,从这里走向战场。
锐视点
让战争设计走在战争打响之前
■许振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深化联合训练、对抗训练、科技练兵。实战化军事训练是锤炼部队胜战能力的根本途径。实战化训练既需要接近实战环境,也需要接近实战对手。作为演训活动的“控制器”和“催化剂”,导调员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演习质效。这就需要部队锻造一支能导善调的导调员队伍。
近年来,部队军事训练的实战化程度越来越高,官兵体系思维、全局观念、联合意识明显增强。作为演习导调员,必须要把“为什么导调、怎么导调、导调什么、导调到什么程度”搞清楚,确保部队一举一动紧盯实战需要,一招一式紧贴战场实际。
树立战训耦合理念。“训”是对“战”的设计和预演,“战”是对“训”的应用和检验。设计战争的前提,是能够对未来战争进行准确预测。导调员要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化训练手段,在检验评估中立起真难严实的训练导向,精选重点评估项目,设置险难考评条件,力求“打仗最管用的是什么,演习就练什么、考什么”,推动战训深度耦合,真正把部队指挥、行动和保障技能练强,做到“像打仗一样训练,像训练一样打仗”。
强化联合训练思维。现代战争,无战不联,无联不胜。一体化联合作战,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着眼客观检验部队联合训练整体水平、评估部队联合作战能力,导调员要积极探索联合训练质量评定办法,按照“基于任务分解能力、基于能力细化标准、基于标准量化考评”的思路,研究涵盖诸军兵种的联合资质准入标准,探索基于态势、基于数据、基于对抗、基于流程的导调方法路子,真正把能力检验全、把短板评估到,提升陆、海、空、天、电、网等多域的联动作战能力。
发挥科技赋能效益。科技是核心战斗力,部队通过模拟仿真、网络对抗等训练手段,探索“科技+”“网络+”等训练方法,对军事训练组织与实施方法进行改进、优化和创造,增强科技对训练的推动促进作用,让导调员在演训准备中练筹划练思维,在组织实施中练导调练裁评,在情况处置中练应变练技能,持续提升导调能力。
28张成果清单的背后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王德赛
南国风暖,云飞浪卷,南部战区陆军某训练基地演训场上,一场红蓝对抗激战正酣。
面对蓝方火力压制,红方指挥员正准备呼叫空中火力支援,却发现一个作战细节未沟通到位,导致友军行动有所迟滞。
这一幕,给导调员张浩留下深刻印象。张浩打开电脑,把演习中的这一细节记入一张表格中。
“看似是作战细节筹划不到位,实则是联合意识不强的表现。”张浩一边记录红方的失误,一边思索下一步的练兵对策。
从事导调工作6年来,作为演训活动的组织者和观察者,张浩渐渐养成一个习惯:与部队指挥员换位思考。这些年,每参与导调一场演习,张浩和战友们都会梳理部队在演习中出现的问题,再从导调员的角度出发,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先后形成了28张成果清单。
“一份份成果清单,是我们逐步优化设计演训活动的重要参考,以此倒逼部队查漏补缺,主动钻研战法,提高部队战斗力。”张浩说。
“你看第13张清单,某部在演习中出现了火力要素与侦察要素协同不够紧密的问题。”张浩告诉记者,这反映出当时部队的体系思维还不够,之后他们开始探寻破题之策,着重开展战法训法研究,引导火力要素主动对接侦察要素评估打击效果,并掩护侦察要素行动。
翻开28张成果清单,条目清晰明了。记者深切感到,一场场激烈的实兵对抗,仿佛近在眼前。
“仔细梳理这些作战细节,便能窥见演训场上的新变化。”张浩说,导调和复盘部队的演训活动,他们抠问题越来越细,这也反映出部队官兵的练兵理念越来越向打仗聚焦,练兵手段和练兵格局焕然一新。
28张成果清单,不仅是导调员的思想结晶,也见证着这些年部队实战化练兵的转型升级。
[ 责编:丁玉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