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四川总队南充支队着力提升官兵日常教育学习质效——
“三个半小时”焕发新活力
■易小筱 解放军报记者 邵博康
先进战机翱翔云霄、无人装备依次列阵、陆战队员从天而降……一天傍晚,武警四川总队南充支队蓬安中队组织观看新闻,其中有关“珠海航展”的视频内容,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新装备列装体现了科技强军取得的重要成果,但在战场上,决定新装备作用发挥的主要还是人……”观看结束后,上等兵蒋耀绅主动登台,对新闻内容进行讲评,并延伸阐述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引发战友共鸣。
某中队战士在讨论共享群推荐的文章内容。周迪夷 摄
“讲得好!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视频中陆战队员的人员编组和战术动作,与我们有关训练内容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讲评完毕,中队李指导员进行发问,不少官兵立即举手,结合不同任务属性和实际训练情况发表看法。
“现在,有些年轻官兵对每天听新闻广播、读报、看电视新闻各半小时的‘三个半小时’活动不太感兴趣,你们却能开展得有声有色,有啥秘诀?”记者有些好奇。
“一方面,要抓住‘活新闻’,引发大家的共鸣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观看后要注意教育引导,让大家不仅看到表象,还能看出‘门道’,学有所获,从而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一旁的支队宣保股张股长告诉记者,这对组织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闻是“热”的,讨论是“活”的,组织者要做到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必须具备快速思考、适时引导、系统总结等能力。
效果并非一蹴而就。张股长坦言,此前,确实有官兵对“三个半小时”活动参与兴趣不高。
一次,支队领导到某中队调研,当时正值观看新闻时间,官兵虽坐在屏幕前,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个别战士无精打采、精力分散,观看后的点评发言多是“口号”“套话”,缺乏思考,与新闻内容关联度不高,反响也平平。
对此,一名活动组织者解释,他们此前也了解过官兵的想法,有战士反映:广播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不大,体会不深;报纸种类虽多,但时间精力有限,不知该选哪些重点内容;电视新闻内容不如网上消息有吸引力,看时走马观花、看后印象不深……
“抓‘规定动作’落实要紧贴实际,忽视了官兵感受,活动难免成为‘花架子’‘走过场’。”支队一名领导说,“三个半小时”作为部队一项老传统,曾是官兵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为部队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网络媒介的兴起,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功能作用下降,年轻官兵开始习惯于手机阅读、网络交流。着眼这种情况,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让老传统焕发新活力,继续释放铸魂育人能量。
经过调研,支队党委研究感到,可以对“三个半小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拓展,使之成为提高官兵自主学习能力的平台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补充。
针对“形式过于死板、时间较为零碎、内容不够系统”等矛盾问题,他们从新时代官兵思维模式与认知特点入手,提出“广播收听身边事、报纸阅读有侧重、新闻点评抓深入”的活动原则,即:军营广播增设好人好事、生活贴士、点歌祝福等栏目;读书看报以班排或“三互”小组为单位,增添干部圈报、讨论分享、网络阅报等环节,每天着重学习其中一篇;观看新闻后,鼓励官兵走上讲台谈体会、话使命,紧贴时政热点开展随机教育……以此引导官兵带着问题阅读、带着观点思考、带着措施探索,利用有限时间提升自我教育质效。
“大队机关公勤人员多、任务杂、人员难集中,何不利用网络这一便捷资源开展读报活动?”受实施办法启发,某大队何教导员在多方讨教和精心准备后,依托学习强军APP中的共享群功能,精心挑选符合大队任务、官兵业务的文章视频作为读报内容。
“报纸刊发的‘破解机关公勤人员管理难题’相关报道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其中的方法中队可以尝试”“这篇文章说的很对,我们不怕熬夜加班,就怕付出辛劳却得不到领导和战友的理解认可”……一些与基层关联紧密的内容一经上线,官兵纷纷点赞转发。
“紧贴官兵实际、聚焦官兵喜好、回应官兵关切,活动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记者采访时,不少基层政治干部表示,如今“三个半小时”活动越来越接地气,官兵参与交流心得体会的多了,目光和胸怀更加高远宽广,在日常教育授课中的讨论热情也更加高涨。
[ 责编:丁玉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