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串儿、剥虾尾、啃猪蹄……仲夏夜,闲林埠老街的露天夜市里,曹震宗一边品味着美食,一边与朋友们快乐地聊着。 曹震宗住在方家山社区,距离老街不远。最近,他几乎每周都约朋友去一次,“这里小吃种类多,物优价廉。吃完了,吹着风走回家,真惬意!” ▲闲林埠老街夜景。 在夏日来临前,闲林街道制定了“一场一方案”,一方面支持老街商铺外摆,统一划定范围,给摊主们一个合法合规的摆摊地方;另一方面开展夏季夜巡行动,依托街道司法所组建夜市经济矛盾纠纷化解队伍,共同守护这场仲夏“消费季”。 闲林,取意于“闲居林下”,自古是杭州的商业重镇。2000年,杭州实施“旅游西进”战略,闲林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开始走上迅猛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管理问题也大量产生。 面对日趋繁重的基层社会治理任务,何以实现“闲居林下”的愿景?这一难题摆到了管理者们的面前。 2003年7月,浙江省委作出“八八战略”决策部署,法治建设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所有的基层社会治理者指明了方向。2006年2月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闲林调研,在肯定街道基层法治工作的同时指出:“基层工作必须善于在法治轨道上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同年4月,浙江省委作出了建设法治浙江的重大战略部署。从此,法治中国在省域层面的实践开启新篇章。 沿着“八八战略”的指引,闲林开启了法治引领社会治理的基层实践,摸索出别具闲林特色的成长之路。 |
1
抓住一个“平衡点”
天下第一难不再难”
夏日的闲林水库,白鹭翻飞,湿烟生碧。千岛湖配水工程的大型配水井,如同一颗夺目的明珠镶嵌其中。来自千岛湖的清澈秀水经由这里,奔向杭城的千家万户。
谁能想到,这座获颁浙江省十大“最美水利工程”的水库在施工初期,各项推进工作困难重重,信访不断。
▲闲林水库。
2014年,千岛湖配水工程正式开工。在大毛坞山施工期间,大量的工程爆破让山脚下西溪源村450多户村民的房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看着自家房子地基下沉、墙体开裂,谁心里不着急?”村民李福喜一说起当年,还心有余悸:“每天都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生怕哪天房子突然塌了。”
为了解决房屋受损问题,村民们涌到村委讨说法。村治保主任胡志强和几个联户党员“化身”为村民信访代办员,一边引导安抚村民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一边主动跟施工方沟通。“我们从法理、情理两个层面分析利弊,一定要给村民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胡志强说,“最终经协商决定,立即修补损伤房屋。待工程整体施工完成后,邀请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给出相应的赔偿金额。”
在胡志强等信访代办员的努力下,这起事件得以妥善解决,不再有村民上访。胡志强说:“我们办事有制度也有规则,只要依法依规办事,什么事情都能解决。”
将法治思维作为基本思维和工作方式,最能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实践,2018年,“闲林埠老街复原”工程启动时,干部们心里不慌了。在面对3000户老旧住宅征迁和房屋产权归属不明等种种历史遗留问题时,街道聘请的“法律顾问团”出马了。
这是一支由24位专职法务工作者组成的队伍,专门提供法律咨询和专业分析,保证街道在制定实施征迁、民生项目等涉及群众利益政策时的合法性。
老街征迁,老房子较多,其产权、继承权的界定,因为涉及多方利益,往往矛盾丛生,费时费力。闲林老街上一幢60多年的宅子就遇上这个问题,信访不断。作为顾问团成员,金成太炎律师事务所律师胡云鹏联合街道干部查阅历史档案、收集物证,结合法律依据和相关判例制定了一份调解方案,成功化解了这场纠纷,老宅也得以顺利征迁。
在法治轨道上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闲林埠老街在历经两年多的征迁、整修后,再现了“门前街道屋后河、深长弄堂百条多”的旧时场景。
▲闲林埠老街。
信访工作被称作“天下第一难事”。如何破解?闲林抓住了稳定基层社会秩序“跷跷板”的平衡点——法治。“我们要带着在法治引领下的‘有解思维’,到群众中去破题解难。”闲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哲明说,“干部以法为‘尺’,依法办事,老百姓才能吃下‘定心丸’,‘天下第一难’也不再难。”
2
在解难中宣传
让“法雨春风”润民心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李女士在下班途中被撞伤,符合工伤认定。肇事者小黄赔偿李女士医药费2000元,其余费用经工伤认定后由李女士所在单位予以支付。” 7月14日,在竹韵社区“共享法庭”调解室里,作为调解员的社工裘元宵通过连线村社法律顾问李铭胤律师,成功化解一起交通事故纠纷。李律师还将这份调解书送往余杭区人民法院申请了司法确认,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心平气和离开。
2006年,习近平同志调研闲林时曾指出:现在上访群众多,尤其是上访中的涉法案件多,很多就是因为群众不知道应该去打“官司”,怎样去打“官司”或者经济条件所限打不起“官司”。这就需要政府履行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的重要职责。
闲林开设“共享法庭”,在提供法律援助的同时开展法律教育,将法治观念浸润到干部和群众的心中。目前,闲林街道21个村社已实现“共享法庭”全覆盖,每个村社都有一位指导法官和一名顾问律师,每月定期为村社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法官、律师们以案释法,真正做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帮助基层群众在解难的同时又提升了法律意识。
这些年来,闲林街道还将普法资源下沉,辖区内功能多样的“法治+”基层单元多点开花。位于闲林埠老街上的闲林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就是其中之一。
▲闲林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
跟随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陈锦秋走进这处两层小楼的联络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一楼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展示区,二楼是人大工作展示区和活动场所:“我们用展陈的方式,向市民讲述法治建设在闲林的生动实践。”
住在老街附近的张丽就常带8岁的女儿来这里。“这里有个VR体验区,可以云游览‘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党建主题展馆、红色革命历史主题展馆等,她戴上头盔就能看很久。”女儿体验VR的时候,张丽就去旁边的多功能学习机玩在线抢答挑战,每次两人都很尽兴。
该联络站自2021年启用以来,开展了各类活动151批次,进站人员逾30000人次。“联络站就是闲林老百姓学习法律知识的一间‘永不下课’的课堂。”陈锦秋说,“法雨春风”的润泽成效已然呈现,在如今的闲林,老百姓遇到矛盾之时首先想到的是调解,调解不成也愿意打“官司”、懂得打“官司”、打得起“官司”,最终也信得了打“官司”的结果。
▲闲林街道航拍。
3
众人依法护家园
“闲居林下”幸福来
一大早,闲林街道西溪源村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的“88653110”热线响个不停。“村民警”季乐刚接起电话,话筒里就传来村民吴益祥急切的声音:“我到午潮山新苑上门回收燃气瓶,要另收10元运输费,业主不同意……”
挂了电话,季乐立马赶往现场。在核实情况后,他仅用了十来分钟就劝和了两位当事人,解决了一起矛盾纠纷。
▲西溪源村源解工作室驻村法官的微法庭调解。
西溪源村党委书记郑立说:“现在村民们拨打‘88653110’的频率很高。”为什么?郑立直言:“因为信任。”而这份信任,有赖于村里实施的“西溪源解100+X”五级捆绑考核机制。
“农村本来就是一个‘熟人社会’,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疏和感情深浅。”要把“熟人社会”这一套纳入到法治轨道上来,西溪源村打出了党建引领、以熟治“熟”的“组合拳”。
▲村民围着布告栏查看“100+X”评比分数。
2020年6月起,西溪源村以100分为基础分,每月都会对村民在出租房管理、垃圾分类、庭院整治等方面进行打分,实施考核奖励。同时,村民还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建言献策等方式获得X加分,形成村民自治“参与圈”。
与此同时,西溪源村还成立了余杭区首个村级综治中心,整合推动警务站、源解工作站、微型消防站、志愿者服务站“四站融合”,依托“乡村微脑”系统开展消防巡逻、矛盾纠纷案件处置、警情信息收集、诉求代办代跑等工作。自中心运行以来,西溪源村全村的访情下降57%、警情下降68%。
▲西溪源村乡村微脑。
郑立说:“用‘法治’搭建‘熟人社会’的‘筋骨’,村里的麻烦事情少了,村民日子才能过得更舒心。”
虽然城市社区的情况不同,但这样的方式依然有效,关键是如何把社区打造成法治治理下的“熟人社会”。
年初,翡翠社区启动了数字化垃圾分类工作,但提升改造后的垃圾桶设置点始终“悬而未决”。不过就在最近,这个难题却在一场“喝茶话家常”中得以解决。
上周三,居民黄苏杭在社区定期开展的睦邻茶座议事坊喝茶,提出:“我们可以在社区北区块沿河区域设立垃圾站,既不影响大家生活,还能形成一道风景线。”
听到这个提议后,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莉萍立即组织物业、施工单位等人员商讨最佳实施方案,并通过小区业主微信群征求居民意见。在大家的“共商议事”下,初步敲定了数字化垃圾分类实施方案。
随着闲林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型城市社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兴起,大量人口涌入,却彼此陌生。相比传统村居而言,脱离了“熟人社会”的新型城市社区,迫切需要建立完善一种新型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培育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作为街道最大的城市社区之一,翡翠社区一直以吸引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等方法推动睦邻发展,建立社区“一米之交”,为的就是要将人口多的“治理劣势”转化为“治理优势”,重建一个法治引领下的“新熟人社会”。
▲翡翠社区睦邻茶座议事坊。
“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新实践,在闲林广泛开展,民丰村“民议荟”、良睦社区“睦邻会客厅”、水乡片“连心舟”等在法治指导下的议事机构先后成立,大家“遇事找社区、有事好商量、大事先沟通”,群众的心慢慢地连在一起,实现了村社治理从“一厢情愿”到百姓“两情相悦”的转变。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是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至理名言。法治,正是闲林在纵深推进基层治理、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找到的“阿基米德支点”。有了这个支点,闲居林下,幸福自来。
【钱塘快评】 让法治接地气润人心 ——郑莉娜 法者,治之端也。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既需要对社情民意的感悟,又需要“熟人社会”人情的融合。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和艰巨繁重的任务,法治是最大公约数。 闲林街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在法治轨道上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对不同利益,以法治的途径调和鼎鼐;对不同观念,以法治的精神定分止争;对不同诉求,以法治的要求划定边界,“治”出社会活力,“治”出和谐有序,塑造着基层社会的新生态。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健全,法律和制度层面的“硬约束”不断完善,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一“软环境”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闲林街道精心打造基层普法和法律服务的坚实阵地,夯实法治观念、形成法治氛围、提升法治素养,让法治成为基层善治的基本途径,成为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依法治国体现于每一个“浮萍之末”,才能真正接地气、润人心,这正是中国法治昌明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