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电影人,从电影节出得去也能回得来

网益民 6685

青年电影人,从电影节出得去也能回得来-第1张图片-益民生活网

重新定义电影节的“回锅肉”

文/ 庞宏波

让青年导演“回家”。

在这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有很多温馨的场面。在创投颁奖的最后,顾晓刚、徐磊、杨子、白志强、李璞五位曾经从北影节创投出发的导演回到了台上,在各自代表作品海报上写了一句鼓励所有参赛者的话。

今年,北影节提出了“回家”的主题。但同认知里创投“回家”不同的地方在于,北影节并不只是希望做一个“避风港”,让青年影人反复在参展——创投——参展的阶段里循环,而是希望通过体系的完善和经验的传导,让电影节成为一个“造血机器”。

曾经从北影节创投走出去的导演们带着自己的“代表作”归来,这本身就是激发新一代青年影人最好的“名片”;而走入市场的青年影人也可以带着自己的新的代表作参加电影节其他单元的评选,为青年影人提供了“二次曝光”的机会。

电影节本身的功能就是一个“选人”和“选作品”的平台,如果电影节能够改变“送出去”的单一通道,希望选出来的人才和作品最终完成产业闭环再“选进来”,那么电影节的功能就无疑发挥到了最大。

1

十年间,从“十万块”到“十万种可能”

对于青年影人的扶持体系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完善。

今年,北影节举办了一场项目创投青年影人分享沙龙,把从北影节创投走出去的青年影人称为“学长”。

参加第八届创投并且顺利拍出《春江水暖》和《草木人间》的导演顾晓刚表示:“我是第八届创投出来的,这次回来和以前有很大不一样的体会。比如说昨天有WIP的扶持,我当时看到一个个的奖项和资金的颁出,好像一下子能够帮助到整个电影进入后期阶段。但是我们那会没有WIP的单元,顶格也就是创投10万。”

在短短六年的时间里,这足以体现出北影节创投层面的成长。在过去十三年时间里,北影节一共接受了超7000个报名项目,超过200个项目在创投获得荣誉,其中已开拍和上映的项目也超过了40个。

如今的北影节创投不同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首先是给予了不同阶段项目更有效的扶持。除了剧本类的评选,制作中项目也可以在创投环节找到相应的资源和资金对接。尤其是今年首次引入“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对创投项目提供了更多元的资金帮助。

其次,北影节创投也希望能够“直面市场”,从初审到复审再到终审路演,创投都是不断通过产业视角来帮助项目成长。尤其是终审路演邀请张冀担任北京市场艺术总监以及去年就设立的由一线制作公司组成的“首席制作人”,都最大可能帮助创投项目落地而不仅仅是评选。

另外,今年北影节市场放映首次引入单元概念,特设“市场潜力单元”“官方推荐单元”“项目创投青年影人单元”。例如项目创投青年影人单元针对的就是已经有成片或者有片花的项目,通过直接的市场放映环节让更多公司可以预约看片。而这一环节的影片对于自身的产业诉求也相对明确,例如《异乡来客》的诉求主要是院线和新媒体的发行,但像《小洞天》则集中在后期制作的资金上。无论是前期的融资、联合出品还是后期制作、宣发合作。

不同阶段的项目有不同的诉求,市场放映就是为这类已经有影像效果的影片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

青年电影人,从电影节出得去也能回得来-第2张图片-益民生活网

参加第八届创投的顾晓刚导演表示,当时《春江水暖》也已经拍摄了一年多,实际上这部影片的产业诉求和剧本阶段的创投项目其实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春江水暖》是今年参与北影节创投,可能会是另一番天地。

2

新人“帮”新人

青年影人从i到e,是最大的变化。

曾经参与第四届北影节创投的杨子导演,已经有8部导演作品。从《喊·山》到《我是马布里》再到《宠爱》、《龙马精神》,不断切换的题材和类型已经证明了杨子在产业逐渐扎根。

在沙龙分享当中,杨子坦言:“这次最大变化就是我觉得在所有创投平台新导演每年都有变化,从昨天的得奖盛况来讲彻底完成了从i人走向e人的过渡。我们那届导演都i的,说今年现场太燃了,颁奖典礼可以跑着上去,在台上嗷嗷叫,那种激情让人看着太感动了,我们太老实了,在舞台上大气不敢喘,非常拘谨小心翼翼的上台拿奖,现在的青年导演太可爱了,我觉得这是最大的变化。”

实际上在这一场“新人帮新人”的分享沙龙里,走出来的“学长”还是通过自身经验提供了非常多有价值的借鉴。

例如几乎每一位青年导演头提到了资金的困难。但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九位“回锅肉”分享了两个更切实际也更紧迫的话题:

一是项目开发的“面子”问题,这是绝大多数青年电影人初期“内耗”的根本。《拨浪鼓咚咚响》导演、编剧白志强坦言:“穷是普遍的,没钱也是普遍的,我就不讲了。我觉得我最大的困难是它要面子,要跟自己的尊严打斗争。因为作为一个卑微的创作者,生活在像荒草一样的环境里,还想有尊严的做一个好作品,就很困难。”

在现场,同样是青年导演的主持人的刘鹏也分享了自己的项目经历。“有些时候进入创投,但是以怎样的姿态做导演,这个很重要。我那个片子最开始创投的时候叫《彼此的时间》,是不是很高大上的名字?后来我改成《冒牌大哥》的时候,团队里面所有人都反对,因为感觉我拉低了他们的格调。但是后来我也遇到白导相似的问题,我觉得就是一个冒牌导演拍一个冒牌电影,这样想一切都会好。”

缺乏对于产业和市场的认知,在“自我”里打转内耗是大部分青年电影人遇到的最大困境。而走过市场弯路,通过自身经验来及时为青年电影人提供价值分享,这对青年电影人来说显然非常及时。

二是路线选择的问题,如何在艺术和市场之间平衡,这是青年电影人面临的终极考验。顾晓刚导演的处女作《春江水暖》获得了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导演首作奖)提名,也是“影评人周”首部华语闭幕影片。而第二部影片《草木人间》入选第3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导演个人荣获“黑泽明”大奖,成为该奖项历史最年轻获奖者。而且目前院线公映,也收获了破亿票房。

顾晓刚坦言:“《草木人间》是我自己尝试新的课题,或者常说的做电影和市场之间的平衡,因为《春江水暖》主演也是我自己的亲戚,和徐磊导演一样。第二部,有了更大的资金,有了所谓的优秀演员老师们加入,也是我真正合作职业演员,包括第二部,其实也是在完成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想尝试用另一套制作系统。”

而坦言自己在市场没有验证过的徐磊导演表示,希望不想走纯电影节的路线。

青年电影人,从电影节出得去也能回得来-第3张图片-益民生活网

“关于市场我自己也没有验证过,我就一部片子上映,票房不到一千万,市场对我来说很陌生。但是我觉得既然托生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有很多观众看你的电影是好事儿。另外我也确实不想走纯电影节的路线,让外国人看看觉得你的电影拍挺好,因为我也不知道他们是谁,我也不认识他们,我也不相信他们能够阅读懂我们的息怒哀乐,我还是想让中国人看我们的电影。”

实际上在这场分享沙龙中,通过创投成功进入市场的导演除了继续分享自己的经验来帮助青年电影人避坑,少走弯路外,关于如何平衡市场、如何应对自身内耗,这对青年影人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和姿态着极大的“普适意义”。

3

青年导演在“回炉”中成长

为青年导演成长提供“二次曝光”的机会。

青年电影人,从电影节出得去也能回得来-第4张图片-益民生活网

今年顾晓刚导演无疑是北影节最忙碌的电影人之一。导演的第二部作品《草木人间》如今在市场取得了非常理性的成绩,而这部影片也成为了今年北影节的开幕片。与此同时,拍摄了今年北影节的主题短片《故都春晓图》。此外,作为今年创投复审评委的同时还担任了注目未来单元的评委。

北影节对于创投启程的青年导演有着前所未有的关注。去年,参加第九届北影节项目创投的徐磊也执导了第十三届北影节主题短片《春日大订单》。而多位青年导演通过北影节创投进入产业之后,也都被邀请回到创投担任评委再度反哺。

而且从电影节的规划上,第十届北影节“中国青年导演崛起之路”的论坛,去年北影节还举办了“华语中小成本艺术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市场出路”主题论坛。今年,在青年电影人论坛、项目创投青年影人分享沙龙中也邀请了多位“旧友”回家。

当青年导演切换身份成为“学长”、“评审”,某种程度上北影节为青年导演继续成长提供了新的平台。

此外,北影节在创投项目上除了“评奖”和“选人”外,市场板块的不断进步,在融资、宣传、发行等各个环节为影片提供更多维的帮助。而在奖项上,创投只是一个起点,北影节注目未来”单元则为青年导演处女作提供平台,主竞赛单元则为更成熟的长片助力。

青年电影人,从电影节出得去也能回得来-第5张图片-益民生活网

今年主竞赛单元共有3部华语电影入围,其中《走走停停》则是导演龙飞长片处女作,在此前的场刊评分里位列第二位,让人眼前一亮。更直接的,去年“天坛奖”主竞赛单元《消失的她》是由陈思诚监制,崔睿和刘翔执导,朱一龙、倪妮主演。刘翔长片处女作《不速来客》 获得第十届北影节项目创投“最具潜力创作团队项目”;而另外一部《瞧一桥》是宋新棋的长片处女作,该片曾获得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优秀项目奖”。

在以往,电影节的“回锅肉”往往并不是一个夸赞的词汇。大量青年影人从创投开始,最终又回到创投。而作为一个电影节当然可以欢迎青年电影人“回来”,但如果换一种身份、带一部作品,可能是更好的归来。

在这个结果之前,创造条件让青年影人有尊严、有风度的回得来,所体现的恰恰是一个电影节创造更好平台的能力。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